苏州城里琢玉人,流风回雪见苏工屋顶秧田工装
来源: 发表时间:2018-05-16 20:36:40
文|许志伟 陈丽萍 图|许志伟
从古自今,中国人都有好玉之风。
所谓「君子与玉比德焉」
玉,外表温润而质地坚固,
因此被视为有德君子的意味。
从明朝起,苏州就和北京、扬州并列,
成为中国3大玉雕中心之1,且在玉雕工艺方面备受推重。
《天工开物》为证:
「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狮
子
林
旁
几
度
闻
杨曦作品《秋雨江南》,雕了他最喜欢的银杏叶,叶下有桥,桥下是河,河上泛舟,寥寥几笔1派江南秋风。
从9岁临摹1个茶杯上的熊猫和竹子开始,
画笔1直是杨曦的心头好。
但从事玉雕后,
他发现美术和工艺也能够完善结合。
在玉雕厂的几年,
他掌握了高深的工艺和扎实的美术功底。
苏州玉雕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曦的工作室位于苏州区齐门路,附近的品牌玉器店和玉雕大师工作室加起来有70多家。这里,是苏州玉雕的高端聚落。
1992年,杨曦离厂成立工作室,
眼前已经是1片开阔。
很快,他的玉雕就有了个人面貌
€€€€弱化工艺色采,引入现代艺术元素。
从《虎圈》《千手观音》《知秋》
到《墨荷》《水乡谣》,
每件,都是艺术品。
苏州玉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杨曦,是苏州玉雕毫无争议的领军人。
在苏州玉雕界,杨曦非常特殊,
他几近没有争议,
不但得到玩玉人的赞许,更收获同行的赞誉,
是玉器创新的代表,更是行业的风向标。
可以说,他就是苏州玉雕毫无争议的引领者。
大多数琢玉人成名后,都不再动手。
杨曦申明虽盛,
却从未舍弃过手里的画笔和琢玉的刀。
对他来讲,在宣纸上作画与
在温润的和田玉上雕琢并没有2致。
如今,他的弟子也已遍及苏州玉雕界。
对传承,玉雕大师杨曦认为
「琢玉者应兼备美术功底、
艺术修养和雕刻能力。
现在很多琢玉人既缺少功底,
又缺少审美眼光,1味地模仿或仿古
,固然拿不出具有独立性的好作品,
更难以构成独具个性的风格。」
相
王
弄
里
寻
常
见
不过上午10点,苏州其他弄堂还是1片寂静,相王弄却已经是1派热烈,碾磨声、车流声、询价声,此起彼伏。
相王弄是苏州玉雕的1个中低端聚落,
纵横交错的巷子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琢玉作坊
像这样工不错,价格适中,
接受来料加工的小作坊,
最受普通玩家欢迎。
大师作品或中等商家的玉,价格不菲。
小作坊的存在,正好弥补了市场空缺。
有些懂行的玉商还会在
这几百家作坊里选择有潜力的年轻人,
包揽大部份活计,若他们成名,
作品价格便能翻几番,大家共赢。
大部份苏州琢玉人都是小作坊起步的,
等到有点资金和名望了,就换个大点的门面,
多买几台雕刻机,收两个徒弟……
然后就是1辈子。
要往大师级的金字塔顶上面走,
则需要过人的能力和天赋了。
苏州琢玉的产业庞大,
除相王弄,还有东渚、光福1带
也集中了大量的玉雕作坊和从业者。
苏州前店后坊式的作坊、工作室和个体经营户
加起来有3 000多家,
光是琢玉人就有3万多。
行业竞争之剧烈可想而知。
相王弄的2楼是苏州玉雕的上流原料市场,
摊主几近都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商。
这里提供各种籽玉原石,
指甲盖大小的籽玉,几百公斤的大料子,
都在郑州工作服图片定做这个拥堵、空气混浊
且夹杂着各种方言的地方流通。
来淘料的人不单单是苏州琢玉人,
还有全国各地的工艺师、商家。
有趣的是,这里只用现金交易。
拎着1箱子钱来换1块石头的事,
几近每天都会产生。
正
是
江
南
好
风
景
如今流行小件,更多的是当代人消费观念的推动。玩家随身把玩,摩挲盘养,明显小件更容易被接受。
1直有人好奇,为什么苏州玉雕大多是小件?
难道是由于大家做不了大件?
这里面有个历史典故。
辽阳工作服定制
清乾隆29年开始,
大量的和田玉料被运送到北京。
乾隆皇帝命内务府画样以后都运往苏州雕刻。
但玉料沉重,太长江10分不便,于
是便将山料卸到扬州,
再从苏州抽调玉工到扬州雕刻。
如此,到苏州,就只剩下小料。
苏州工匠守着小件,便将工作细,设计做巧。
「技法大同小异,关键在于立意。」
苏工多采取1面浮雕、
1面阴阳雕的方式雕刻小件,
手法不外乎要求线条流畅、勾画自若。
自从陆子冈把诗字画印融入玉雕,
1扫匠气,苏工便以高雅见长,
7分意3分工,寥寥数笔,意蕴无穷。
薄胎器皿是玉雕中最见工夫的形制,俞艇的碧玉作品《宝相花缠枝纹如意耳瓶》融会了苏州玉雕的“巧、精、文”,上下8组花纹几近遍及瓶身,0.5米厚的炉壁显现出半透明的质感。取得了2012年子冈杯金奖。
为了鼓励创新、发掘新人,
苏州玉雕界从2008年开始举行「子冈杯」,
如今已成为苏州玉雕最知名的品牌,
也是鼓励苏州琢玉人奋发向上的推动器。
如今,苏州玉雕界有15位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还有3万琢玉者、10万从业者、
3000家商铺、100亿元销售额
……
每个数字都昭示着苏州玉雕
深厚的积淀和蓬勃发展的未来。
非遗Tips苏州玉雕
苏州是中国玉雕起源地之1。历史上玉工巧匠辈出,以中小件为主,以“ 巧、精、文”见长。明清时期到达高峰,连宫庭玉作的人都要仰仗苏工。苏州玉雕立意最为要紧,讲求7分意3分工。
上世纪90年代是老苏作和新苏作的分界限,特别2004年苏州玉雕厂公司食堂员工工作服入账解体,苏工从集体变成小作坊,风格也有了创新,既保存了传统的高雅,也有了很大突破。